
【大叔的愛大結局】大叔?小鮮肉?「攣」、「直」二元外的性取向探索
ViuTV港劇《大叔的愛》最近成為城中熱話,不論在日常或網上亦受到大家熱烈討論。作為香港首部以同性戀為題材的港產劇集,《大叔的愛》成功爆紅的原因是從日劇改篇的港版「夠貼地」,令香港人在觀看時親切感十足,其次是《大叔的愛》中極錯綜複雜的感情線,看着主角在大叔、小鮮肉、青梅竹馬間不斷徘徊,十分爆笑,同時亦以幽默的方式帶起觀眾們對性/別議題的討論及反思。
《大叔的愛》中,本身喜歡「大波妹」卻沒有戀愛經驗的主角田一雄竟繼而收到已婚大叔上司及「大支嘢」鮮肉同事兼室友表白。在拒絕大叔的愛後,又同時與鮮肉同事及青梅竹馬女生各自暗生情愫,正當大家都以為「直男」主角會選擇青梅竹馬時,他卻與鮮肉同事交往,分手後又與大叔上司訂婚。到底性取向確實能像這般「彈出彈入」,還只是如網民所說主角只是個「渣男」呢?
大叔的愛田田係異性戀?性學博士:性取向是光譜中的一點 而不是「非黑即白的兩元對立 」
大多數人會以「異性戀」或「同性戀」來定義一個人的性取向。就如《大叔的愛》的主角一開始堅稱自己是異性戀,最終卻與男同事交往,當然有人會以「雙性戀」來描述,但主角卻又非普遍地能接受男性,到底性取向是否能用一個名詞一概而論呢?
美國性學博士阿爾弗雷德·金賽(Alfred Charles Kinsey)認為性取向並不是非黑即白,只有「異性戀」和「同性戀」,而是能同時對異性和同性各有着不同程度的性吸引力,他提出「金賽量表」—— 以一個人在特定時間內的經驗或反應來描述其性取向的評級表,「金賽量表」如同一個光譜,級與級之間擁有連續性,從0至6描述人從絕對的異性戀(0)、到對異性及同性有着不同程度的雙性戀(1-5)、再到絕對的同性戀(6),光譜代表一個人的性取向有程度上的不同,而且可以是流動的,並不停駐於一個數字的方框之內。

上圖:金賽量表 Kinsey Scale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性教育不只講性病:點擊這裡查看 MY LIFE SKILLS 全面性教育
回到《大叔的愛》上,主角對異性的性吸引力較為明顯,在故事之初並無察覺自己的同性戀傾向,這有可能是在社會主流思想的影響下,才以為自己「只會喜歡大波妹」,「異性戀」被假定為社會的主流價值,以致主角可能為了順應其他人的目光與期望而不發現甚至隱藏自己的同性戀傾向,而他在最後選擇與男性交往,亦並非性取向突然從「異性戀」變為「同性戀」,反而代表著性取向的流動性。

圖片來源:ViuTV截圖
大叔的愛田田真的愛男人?明明是情侶卻又害怕親暱行為 性慾吸引力並非直接等同性取向
美國跨性別學生教育資源(TSER)設計了「性別獨角獸」(下圖),以進一步解釋一個人性別的多種面向,包括性別認同、性別氣質、生理性別、情慾和情感方面的吸引取向,每個指標可以以程度劃分。
情慾吸引取向指一個人會被哪一性別的人引起身體上的性慾;
情感吸引取向指一個人會對哪一性別的人產生愛情般的情緒反應。
這兩個取向亦非只有二元的「異性」與「同性」選擇,而是如上述的「金賽量表」般以光譜形式呈現,對於男性、女性,或其他性別的情慾與情感吸引取向亦可以不一致,而解構一個人的性取向,並非只有「異性戀」、「同性戀」或「雙性戀」,因此出現如《大叔的愛》男主角般,情感吸引比情慾吸引在光譜上更接近同性,抗拒親密行為的浪漫關係在現實中確有可能。

圖片來源:《性別是彩虹色的嗎?》麥田出版
如遇到有關性取向或性別的疑惑 可向專業人士求助
或許因為男主角如此複雜的性取向設定才讓《大叔的愛》成為如此爆笑,然而,在現實世界中性取向的複雜程度不比《大叔的愛》低,但當中的疑惑卻不能如看電視劇一笑置之,確實有機會讓人煩惱焦慮,如對性取向、戀愛關係或自我身分認同有任何疑問,可以向有經驗的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MY COACH 提供精神健康、性/別認同發展、戀愛關係等專業服務,透過專業輔導及心理服務協助服務對象梳理及探索自身的感受。
社企MY PLACE由香港慈善機構「關懷愛滋」成立,提供專業的性健康服務,包括各項性健康檢測、個人與戀愛輔導、專業性教育工作坊等,歡迎按此了解更多,或捐款支持我們在HIV預防及教育方面的服務!
參考連結: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447861/
https://kinseyinstitute.org/research/publications/kinsey-scale.php
http://www.transstudent.org/gender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different-types-of-sexuality